
全套PPT教案试题(送电子课本)
【展示课】
1.2雨巷PPT: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1.2雨巷教案:
【教学目的】
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,低回动人的意境。
【教学设想】
把握中心意象,深入体会诗歌情感。
【教学步骤】
一、导入:
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,是什么?
生答:“多雨!”
一到阴雨的天气,天是湿漉漉的,地是湿漉漉的,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。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、无可名状的哀伤,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,用语言传神地表达,“雨巷诗人”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,下面,就让我们共同走进<<雨巷>>。
二、作者简介
“雨巷诗人”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,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?
根据学生回答总结:戴望舒生于杭州,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,出自屈原的《离骚》:”前望舒使先驱兮,后飞廉使奔属。”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,纯洁而温柔,多情又潇洒。
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,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,属于双鱼座。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,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,意志薄弱,喜好幻想,逃避现实,优柔寡断。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。
三,诗歌赏析:
1、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,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,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,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《雨巷》。
师配乐朗诵。
2、欣赏完了这首诗,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《雨巷》的魅力,那麽,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?
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”丁香一样的姑娘美!”(生笑)
这个姑娘美在何处?她长什麽模样,穿什麽衣服?(生安静)
无从知道,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?
3、从文本中,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”丁香一样的姑娘”。(板书:丁香)丁香是什麽样的呢,有同学见过吗(展示丁香图片)?
丁香,又名紫丁香。春季开花,花紫色,密集成圆锥花序。有淡雅细沉的香气。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,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、愁怨、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,古来已久。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:“芭蕉不展丁香结,同向春风各自愁。”唐中主李璟词曰:“青鸟不传云外信,丁香空结雨中愁。”可见,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“愁品”,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。那麽,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姑娘呢?
生1:应该是一个纤弱的、优雅的、楚楚动人的、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。
生2:应该是忧郁的,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。
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,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,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,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?
我们看不到,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。因为,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。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。(板书:油纸伞)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?
生齐答:《白蛇传》。
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,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,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,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,不知不觉当中,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、美的点缀。现在,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,我们单只看到伞,已经觉得它很美,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?
生:肯定更美!
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,这个条件就是雨——春雨。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《春》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?
生:象牛毛、象花针、象细丝,细细的、密密的。
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:“自在飞花轻似梦,无边丝雨细如愁。”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。(板书:春雨)而《雨巷》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: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,自在飞花、无边丝雨之中,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,从雨巷中袅袅走来,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,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,有叹息,但不哀伤,有顾盼,但不凄然。
4、至此,丁香姑娘已经成为抒情主人公和我们读者共同的期盼和向往,那麽,我们是不是可以说,这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姑娘就是诗人爱情向往的象征?
生回答,师归纳总结:既是又不是。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,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,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,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,所以,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,美好回忆的寄托。
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、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,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,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,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。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,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。同学们总结一下,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?
生回答,师归纳总结:对丁香姑娘的期盼,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。
四、延伸拓展:
其实,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,古今中外,概莫如此。同学们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,谈谈自己的理解?
学生踊跃发言:
生1:李商隐的《锦瑟》中有“此情可待成追忆,只是当时已惘然。”(教师点拨)这段感情早已经逝去了,只剩下当事人面对着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来深深的怀恋,然而无论心里有多少痛惜,曾有的深情却也无可挽回了。当初怎麽就不知道珍惜呢?
生2:王菲的歌曲《沧海蝴蝶》中有一句歌词特别动人,“给我一刹那,对你宠爱;给我一辈子,送你离开。”(教师点拨)两个人的交会只有一刹那,于是两个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一刹那。短暂的宠爱过后,用漫长漫长的一生来回味这一刹那,珍藏这一刹那,于是,刹那即永恒。
五、布置作业:
1、熟读成诵,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。
2、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,写一篇随笔,写下自己对某件往事、某人某物的回忆。
1.2雨巷试题:
一、基础巩固
1.下列词语中,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( )
A.撑着(chēnɡ) 彷徨(pánɡ) 凄清(qī) 巷道(xiànɡ)
B.彳亍(chì) 凄婉(wǎn) 颓圮(pǐ) 迷茫(mánɡ)
C.河畔(pàn) 荡漾(yànɡ) 青荇(xìnɡ) 长篙(hāo)
D.寂寥(liáo) 沉淀(diàn) 斑斓(lán) 漫溯(shuò)
解析:A项,“巷”应读“hànɡ”;C项,“篙”应读“ɡāo”;D项,“溯”应读“sù”。
答案:B
2.下列各组词语中,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( )
A.悠长 愁怨 冷寞 惆怅
B.静默 彩虹 作别 太息
C.浮藻 揉碎 招摇 斑阑
D.艳影 哀怨 笙萧 篱墙
解析:A.寞-漠;C.阑-斓;D.萧-箫。
答案:B
3.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,最恰当的一组是( )
(1)六朝古都、十朝都会,南京有着深厚的历史________,它还拥有众多高校、科研院所,同时还是一座博爱之都,可以说南京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。
(2)在前进的路上,我们一定不能给自己留任何的退路,不然你会一直在十字路口________,甚至可能走上歪路。
(3)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,________从前的幻想今天都可能成为现实。
A.积淀 徘徊 以至 B.沉淀 犹豫 以至
C.积淀 犹豫 以致 D.沉淀 徘徊 以致
解析: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。(1)积淀:①积累沉淀;②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(多指文化、知识、经验等)。“沉淀”虽也比喻凝聚、积累,但多用于感情方面。从使用对象考虑,(1)句应选“积淀”。(2)徘徊: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;②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、起伏;③比喻犹豫不决。犹豫:拿不定主意。(2)句应选“徘徊”。(3)“以至”有“一直到”的意思,表示时间、数量、程度、范围的延伸;而“以致”是“因而导致”之意,后面接的往往是不好的结果。(3)句应选“以至”。
答案:A
4.下列各句中,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( )
A.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,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“开山诗人”又是“末代诗人”,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背的。
B.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,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,展纸执笔,信手拈来,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。
C.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,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,在一个美丽的黄昏,他漫步于康桥,举步维艰,写下了这首诗。
D.夕阳下流淌的康河,波光潋滟,栩栩如生,河畔的金柳婀娜如妩媚的新娘,动人心弦。
解析: B项,“信手拈来”指随手拿来,多形容写文章时能应手地运用词汇和选用材料,此处应指思路畅通;C项,“举步维艰”形容迈步艰难,比喻办事情每向前进行一步都十分不容易,与语境不符;D项,“栩栩如生”形容生动逼真,与语境不合。
答案:A
5.下列语句中,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项是( )
A.戴望舒曾熟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,苏联学者契尔卡斯基说过,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说,戴望舒也接近魏尔伦。
B.诗歌作为一种文学,理应担当社会责任和文化精神,执着地追求真、善、美,不断地促人上进,引人思索,带给人更多的美感。
C.目前,诗歌的命运空前引人关注,在一些忧心者看来,诗歌已经濒临灭亡,诗人已经集体逃亡,必须挽救诗歌拯救诗人。
D.读完徐志摩的《我所知道的康桥》,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,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,不忍释手。
解析:A项,成分残缺,在“诗人魏尔伦”之后加“的诗”;B项,“担当”“文化精神”搭配不当,可在“文化”前加入“传承”;D项,最后一句缺少主语,可删掉“使读者”。
答案:C
6.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白的部分。
(1)撑着油纸伞,独自/彷徨在悠长,悠长/又寂寥的雨巷,__________________。(《雨巷》)
(2)轻轻的我走了,正如我轻轻的来;________________,________________。(《再别康桥》)
(3)那河畔的金柳,是夕阳中的新娘;___________,___________。(《再别康桥》)
(4)那榆阴下的一潭,不是清泉,是天上虹/_____________,________________。(《再别康桥》)
答案:(1)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
(2)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
(3)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
(4)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
二、迁移发散
(一)阅读下面的诗歌,完成7~8题。
偶 成
戴望舒
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,
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,
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,
再听见明朗的呼唤——这些迢遥的梦。
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,
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,
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,
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。
1945年5月31日
7.你认为第二句中“古旧的凝冰”比喻什么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答案:比喻正在酝酿的希望和生命。
8.诗人通过抒写“梦”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答案:写梦来表达可望不可即的理想。
(二)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9~10题。
断 章
卞之琳
你站在桥上看风景,
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。
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,
你装饰了别人的梦。
9.对《断章》这首诗艺术手法的运用,分析有误的一项是( )
A.诗歌形象地表现相对相衬、相同相应的人际关系。全诗重点放在相对性上,借以表达对人生的一种哲理思考。
B.“人”“你”“风景”“明月”作为基本意象,构成了一个外表最简单而内涵最丰富的形式,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。
C.诗中不断地转换视角,透露出一种人生的冷峻态度和哲理性思考,给人以启迪。
D.诗中的“桥”“楼”“梦”是附属意象,构成了一个人物活动的场景,起到了提供一种背景空间的作用,因而完全可以换成别的意象代替。
解析: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运用的把握。诗中的“桥”“楼”“梦”这些意象不是附属意象,不能用别的意象代替。
答案:D
10.有人评价这首诗说:“此诗之妙,尽在组织。”“组织”就是结构。请简要赏析本诗结构上的妙处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解析: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。
答案:《断章》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高超的结构手段。全诗四行,分成两节,恰似并置在一起的两组镜头。一、二句组成一组,两个镜头,表面独立,又互有联系;三、四句又是一组,也是两个镜头,看似简单,却富有深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