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线客服

【PPT+教案+试题】八年级语文部编版

全套PPT教案试题(送电子课本)

【展示课】

1.2消息二则--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:


1.2消息二则--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:

         学习目标:

         1.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,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。(重点)

2.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、详略得当、叙议结合的特点。(难点)

3.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,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。

教学过程:

一、导入新课

同学们,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、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的呢?(学生回答广播、网络、电视、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,教师引出新闻。)新闻缩短了你、我、他之间的距离,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,获取各种信息。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,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。今天,让我们来共同研读另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,一起重温那段荡气回肠、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。

     二、教学新课

目标导学一:朗读新闻,整体感知

提问1:快速朗读新闻,整体感知课文,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。

明确: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》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、地点和战况,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,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。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、锐不可当、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。

提问2:再读新闻,理清新闻的六要素。

明确:人物: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

时间:1949420日夜起至42222

地点:西起九江(不含),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

事件发生的原因: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,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。

经过:三路大军横渡长江。

结果:突破长江防线,占领南岸广大地区。

提问3: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、电头、导语和主体,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,概括各层层意。

明确:标题: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

电头: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

导语: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

主体: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。

第一层(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):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、地点、人数。

第二层(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):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,并加以评价。

第三层(汤恩伯认为至课文最后):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。

目标导学二:合作探究,研读思考

提问4:分组讨论: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、西路军、东路军的顺序叙述?

明确: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,所以先写。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,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,所以中、西两路军合写在前,东路单写在后。详写东路激战,文势也涌起高潮。

提问5: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,哪路详写?哪路略写?为什么要这样安排?

明确:中路军写得简略,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,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。西路军写得稍详,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,有些事情需要交代,如至发电时止,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,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。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,预示了战役的前景。东路军写得最详,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,胜利来之不易,故作详细报道。不仅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;而且更详尽地写了战果。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,有详有略,统一中有变化,避免了重复雷同。

目标导学三:深入文本,品味语言

提问6: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,在课文中选例分析。

生甲:例句:二十日夜起,……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。

明确: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(如用越过则不准确,因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,表现不出战斗经过)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(到达则太泛)二十四小时内即已,时限明确,准确表现了神速的特点(如用,则时限不明,一般化)至发电时止,时间比现在更为确切。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。

生乙:例句: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……业已切断镇江、无锡段铁路线。

明确:歼灭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打垮;对要塞控制,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;对长江封锁,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;对铁路线切断,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。词语搭配准确有力,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。

生丙: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,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,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,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,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,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,用词恰到好处。

提问7:请学生就语言鲜明生动、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,在课文中选例分析。

生甲: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,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,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,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,又可见我军神勇,感情色彩鲜明。

生乙:百万大军”“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,排山倒海;冲破”“横渡”“突破,胜利豪情,激动人心;我军的英勇善战,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,毫无斗志,赞扬与藐视之情,对比鲜明。

三、板书设计

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

中路军首战告捷      叙     (衔接紧密

西路军所向披靡      叙议结合  (过渡自然

东路军遭遇抵抗较为顽强  叙     (结构严谨

语言特点  1.准确、简明、凝练、概括性强

         2.鲜明、生动、富于感情色彩

     教学反思:

可取之处

  课堂中,落实了对新闻内容的概括,明确了六要素和新闻结构,强化了对导语的解析及新闻的语言品味,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、合作、探究。

不足之处

  对于新闻这种文体,学生刚刚接触,特别是对新闻的结构特点,大多数学生不容易把握。而第1课时的节奏过快,不利于学生的理解。


1.2消息二则--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试题:

    一、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。 

  二、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的字形、字音、字义都正确的是(    

    A 锐不可(dǎng阻挡、抵挡)

    退(kuì馈败)

    灭(jiān消灭)

  三、填空。

 消息,主要包括标题、       、导语和主体等几部分。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》这则消息的导语部分是从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。主体是从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

  四、阅读。

  (一)此种情况,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,锐不可当;另一方面,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,有很大关系。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,不想再打了,听见南京拒绝和平,都很泄气。

  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?在文中有什么作用?

    (二)分析下列句中加黑词在句中的含义和作用。

  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,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,冲破敌阵,横渡长江,西起九江(不含),东至江阴,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。

  百万:

  不含:

  均是:

  2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,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,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,……封锁长江。

  较为:

  然:

  一切:

  五、选做题。

  我们的老顾问余凤英离休了。她老早就说过,离休的时候要送给我们一件注着特别感情的礼物。那天她来了,抱着一盆自己亲手栽培的马兰花,把它放在办公室的窗台上,深情地说:“马兰花,一看到它我就不由想起了延安。”

  余老太太是个“老延安”,特别喜欢马兰花。她家的小院里从不种玫瑰,也不种丁香,更不种什么柱顶红之类,却栽种着一簇簇的马兰花。春天,马兰花蓬蓬勃勃地生长,十分惹人喜爱。特别是那修长苍劲的叶子,托着盛开的蓝而带有紫纹的花瓣,活似一张张乳燕的小嘴。花虽不艳,却散发着沁人的清香。这时候,余老太太的心就像盛开的马兰花,温柔的笑总是挂在饱经风霜的脸上。你若带孩子到她家作客,她准会拿出好多用马兰花编成的小动物,诸如花蝴蝶、青蛙、鸽子等等。孩子乐得直跳。大家都说,余老太太与马兰花有着特别的感情,并把这感情与她不肯随便扔掉半块纸头的老习惯联系在一起。可谁也说不清这事的缘由。

  最近我才了解实情。当年余老太太大学刚结业,地下党把她从上海送到延安。那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,边区纸张奇缺,组织上把她分配到一家印刷厂工作。当时的用纸要自造。每一天,她把不知道经过多少人的手做好的纸浆刷到粉白光滑的墙上,干了再取下来,拿去印报纸,出刊物书籍,如马克思、列宁、毛泽东著作和党的文件。巴掌大的纸头都十分金贵,谁也舍不得扔掉。余凤英那时逐渐与马兰花结下了不解之缘,工作之余,除了培育马兰花,还学会了用马兰草编制各种各样的玩具,送给延安的孩子……

  □→□→□→□。马兰花热烈地开着。那墨绿的叶子,那略带紫纹的蓝色花朵,朴素而雅洁。

  1 文中□→□→□→□应填入下面四句话。请在题后的方框内依次填上最合理的序号。

    ①她的马兰花留在办公室的窗上。

    ②余老太太离休了

    ③还是闪烁千秋万代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向前的一种进取精神

    ④那不只是一盆花

  这四句话的顺序应是:□→□→□→□

  2 标点运用。

② 中“老延安”加引号的作用是 

  ②关于文中第三自然最后一个标点符号的用法,下面有两种意见,其中正确的一种是     

  A 这种用法是正确的。

  B 省略号后面还应当再加一个句号。

  3 修辞方法。

  文中画         的句子是一个比喻句,它的比喻词是(         ),喻体是(       )。

  4 下面是关于这篇短文中心意思的概括,其中正确的一项是        

    A 表现了马兰花清香而朴素的特征。

    B 说明余凤英喜爱马兰花是为了用马兰草给孩子编制玩具。

    C 表现了余凤英晚年非常怀念在延安的生活。

    D 表现了老一辈意味深长地把奋发向前的进取精神传给下一代。

  六、作文。

  1 范围:写人的记叙文。

  2 要求:运用正面描写(描写人物的语言、行动、外貌和心理活动)与侧面描写(人物衬托)相结合的方法,夹叙夹议,来刻画人物。

  3 参考题目:①受人尊敬的(老校长)②为四化争分夺秒③好(爸爸、妈妈、奶奶……)④他(她)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⑤他(她)变了⑥(人物的个性特点)的(称呼

【例文】 

生活的浪花

  —黑色的送煤老汉  

  汗水淋漓不止。黑色的汗水,带着黑色的煤尘,沿着铜黑的脸膛,渗入了黑色的纹沟;乌黑的大手,紧紧地攥着油黑发亮的车把;黑色的身躯,拉着黑色的煤车。

  这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送煤老汉,正艰难地拉车上桥,敦实的腰背躬成了直角。潮湿的路面上,留下了一长串黑脚印和车辙印——一条老汉辛劳的轨迹……“直角”终于恢复原状了,老汉停车抹了一把汗,凝视着前方,黑眸子闪出了欣喜的光芒,接着,他又下桥上路了。

  他太平常了,平常得如同大海里的一朵微微的浪花,不炫耀,不引人注目。

  “啪!”两块蜂窝煤颠出了破旧的木格,一沾地,便四分五裂了。老汉丝毫没有察觉,依然前行。他又聋又哑,世界对他说来,永远是悄然无声的。车辆碾着残存的碎煤块,轮底扬起一阵阵黑雾,路面上便出现了数道交错的渐渐淡去的墨线。

  老汉拉着煤车,走大街,穿小巷,挨家挨户地送煤。他没有文化,既聋且哑,长年累月地送着煤,淌着汗。拉着满载的煤车出店,拖着空车回店,再装,再送,他就是这样毫无怨言地终年操劳着。人们对他也都怀有特殊的感情,虽无需启齿道谢,但每次总是向他报以感激的微笑,或送上一杯解渴的茶水。老汉满足了,每当这时,他才深深感到自己对于社会的价值:人们需要他。于是,送煤的疲劳被甩到脑后,他又信心百倍地拉车启程了。

  然而,他终于感到老了,虽说退休年龄刚过,他想到过退休,但煤车还没有新主人,人们依然需要他,他也乐意坚持下去,但年龄终于使他力不从心了。

  一天,送煤途中,一阵目眩,他栽倒了……

  洁净的病床上,躺着这位黑老汉倔强的身躯。他微微地睁开了双眼,望着周围的人们,望着那些店里的年轻人,目光深情而灼热,青筋直暴的大手,颤动着。他那期待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那些青年身上,双唇一张一翕,喉结蠕动着,发出断断续续的几声嘶哑的“啊啊”声,略略抬起手掌,紧紧地握着青年们的手……

  洁白的床单蒙住了黑老汉的身躯。从此,周围的居民只得顶风雨,冒寒暑,自己拉煤了。人们拉着黑老汉拉过的煤车,艰难地上桥,走街穿巷,每个人都在怀念着这平凡的黑老汉。

  “他如此平常,却又如此重要啊!”望着那油黑发亮的车把,店里的青年们深沉地思索着。……

答案:

  一、 

  二、C

  三、消息、电头、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,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。20日夜起,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。

  四、(一)议论。这段议论分析了人民解放军取胜的原因。一方面突出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强,另一方面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,及其军队没有斗志的军情。这样写增强了这篇消息的思想性。

  (二)1 百万:从内容看,中路30万,西路35万,东路35万,约合百万。交代了人民解放军渡江的人数,同时,写出了解放军的所向披靡的气势。

  不含:不包括。因九江当时尚未解放,这样写体现了消息必须真实准确的特点,不会产生歧义。

  均是:都是。写出了人民解放军渡江战线之长,烘托出战绩辉煌。

  2 较为:比较。与上文中路军、西路军相比,抵抗比较顽强。同时呼应上文“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”,说明敌人确实负隅顽抗,做了垂死挣扎。

  然:但是,表示转折。充分写出人民解放军不畏强敌英勇善战的气概,也说明敌人的抵抗终究抵挡不住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。

  一切:所有的。写出敌人失败得非常彻底,说明人民解放军力量强大。

  五、 

  2 ①表示特定的称谓或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②A ③ 依次是:似(或“活似”),乳燕的小嘴(或“小嘴”、“一张张乳燕的小嘴”) 4 D

  六、见例文   


八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视频

上一条:【PPT+教案+试题】九年级语文部编版 下一条:【PPT+教案+试题】七年级语文部编版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