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线客服

【PPT+教案+试题】七年级语文部编版

全套PPT教案试题(送电子课本)

【展示课】

1.1春PPT:


1.1春教案:

教学目标:

1、 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;

2、 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

3、 灵活运用比喻、排比、拟人等修辞手法

4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。

教学重点:

1、领会语言的准确性、生动性

2、培养学生“细致观察事物,抓住特点描述”的能力

教学难点: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、生动的语言及比喻、拟人、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。

教法学法:情境教学法、重点切入法,精读法,摘录法。

教学工具:多媒体、录音机

课时安排2课时

教学步骤:

一、导入:

    展示春天图片

写春名句:

杜牧:千里莺啼绿映红,水村山郭酒旗风。

杜甫: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。

韩愈:天街小雨润如酥,草色遥看近却无。

孟浩然: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。
王维:渭城朝雨浥轻尘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

杜甫:两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 鹭上青天。

二、简介作者自作品

朱自清,(1898——1948)原名自华,字佩弦,号秋实,江苏省扬州市人。他是现代著名散文家、诗人、学者、民主战士。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。“五四”初期开始创作新诗,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,转向散文创作,并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。有诗文集《踪迹》、散文集《背影》、《欧游杂记》以及一些文艺论著,收在《朱自清文集》里。

著名散文有《匆匆》、《荷塘月色》《背影》等。

《春》大致写于1928年,朱自清在写此文时,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,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,在大自然中,他发现了美和希望,于是欣喜万状,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《春》,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,对光明的向往,表达了他对末来的希望,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。

三、检查预习

一、给下列的字注音

蓑(suō) 酝酿(y ùn niàng)  应和(yìnghè) 嘹亮(liáo)

涨zhǎng  zhàng   薄  bó  báo  晕  yùn  yūn  藏  cáng   zàng

呼朋引伴:呼唤朋友,招引同伴。

宛转:形容声音圆润柔媚。

酝酿:这里是说空气里的各种气息像发酵似的,越来越浓。

烘托:这里是衬托的意思。

卖弄:炫耀。

四、听课文朗读,整体感知课文

1、你能按照盼春、绘春、赞春的提示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吗?

2、请你找出文中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?

3、作者具体描写了哪几种景物?

4、假如你是一个画家,你能根据本文画出几幅图画,并且给每一幅加上小标题。如:_春草_图。

        盼春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春草图——草报春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春花图——花争春

春     绘春     春风图——风唱春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春雨图——雨润春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迎春图——人迎春

       赞春

划出你认为文中最精彩的句子或词语,并体会精彩何处。

五、探究质疑

第一自然段写盼春,运用什么修辞手法?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?对全文起什么作用?

(1)“盼望着,盼望着”用反复的修辞手法,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烈感情。

(2)、“东风来了,……近了”。把物质当作人来写,叫拟人,宣告春天到来,表达喜春之情。

总领全文,开启下文,是全文的依托和铺垫。

2、“一切……”这个自然段是怎样描写春天的?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,有什么好处?

先写“一切”画出春天的轮廓,用“朗润”写春山光泽,用“涨”写春水涣涣;用“红”写春日暖人,这三个“起来了”照应“刚睡醒”“张开了眼”。运用拟人,勾勒出春天的勃勃生机。


1.1春试题:

一、基础知识。

1.给加粗的字注音。

水涨(    )   酝酿(    )   蓑衣(    )薄(    )烟  

 应和(    )     黄晕(    )

2.给下列几组字注音,并分别组词。

蓑(    )______       悄(    )______

衰(    )______       稍(    )______

哀(    )______       俏(    )______

衷(    )______       梢(    )______

3.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。

(1)春天像小姑娘,花枝招展的,笑着走着。(    )

(2)红的像火,粉的像霞,白的像雪。(    )

(3)东风来了,春天的脚步近了。(    )

二、阅读文段,回答问题。

(一)雨是最寻常的,一下就是三两天。可别恼。看,像牛毛,像花针,像细丝,密密地斜织着,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。树叶儿却绿得发亮,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。傍晚时候,上灯了,一点点黄晕的光,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。在乡下,小路上,石桥边,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,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,披着蓑戴着笠。他们的房屋,稀稀疏疏的,在雨里静默着。

1.用两个字概括春雨的特点,体现这两个字的句子分别是a____________________,b__________________。

2.写春雨“像牛毛,像花针,像细丝”,牛毛、花针、细丝的共同点都很细,但也有不同点,请你说说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?

 

 

3.雨中的自然景物,只写植物,只写树叶和小草。在状写树叶和小草时用的词不一样,为什么?

 

 

4.细雨“密密地斜织着”,“斜织”用得好,为什么?

 

5.“他们的房屋,稀稀疏疏的,在雨里静默着。”所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    __。

(二)唐代诗人杜甫写的著名诗篇《春夜喜雨》:“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。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野径云俱黑,江船火独明。晓看红湿处,花重锦官城。”

1.“好雨知时节”,用了什么修辞方法?为什么说是“好雨”?

 

2.“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”,“随风”“潜入”写出了春雨什么特点?“润”字怎么用得好?

 

3.这首诗哪儿是想象?这想象表明了作者的什么心情?

 

参考答案

一、1.zhang  yun  niang  suo  bo  yan  he  yuu  2.蓑(suo蓑衣),衰(shuai衰败、衰老、神经衰弱),哀(ai悲哀、默哀),衷(zhong苦衷、由衷之言、衷心拥护)。悄(qiao悄悄;qiao低声悄语、悄然无声),稍(shao稍微、稍有不同;sh4o稍息),俏(qiao俊俏、俏货),梢(shao眉梢)  3.(1)比喻、拟人。(2)比喻、排比。(3)拟人。

二、(一)1.多、细。a“雨是最寻常的,一下就是三两天”。b“像牛毛,像花针,像细丝”。  2.“牛毛”形容雨丝的紧密,“花针”形容雨丝闪光,“细丝”形容雨丝的细长。  3.写雨中的树叶是怎样的绿,雨中的小草是怎样的青。因为树叶是一片一片的,沾了水,所以说“绿得发亮”;因为地上的草是大片大片的,沾了水,所以说“青得逼你的眼”。是从侧面烘托春雨的可爱。  4.因为上文已写春风,一个“斜”字,不说春风,可是含蓄着春风了。“织”字与细丝的比喻又相照应。  5.拟人。

(二)1.拟人。因为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,正需要下雨,雨就下起来了,所以说是好雨。  2.“随风潜入”写出了春雨是濛濛细雨、无声无息的特点。“润”字表明春雨使万物得到润泽,发荣滋长起来。刻画出了春雨的特点。  3.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想象。这想象表明了作者因春雨及时而降的喜悦心情,同时也表明了杜甫对和平安定生活的美好憧憬。 


七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视频

上一条:【PPT+教案+试题】八年级语文部编版 下一条:【PPT+教案+试题】高中化学选修5人教版
分享到: